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獅情畫意























大家知道嗎?在上次提到的獅面獅身大致上則可以分成四種樣貌噢!而他們都各別代表了不同的個性、不同地區還有不同的用法。






而在臺灣呢!舞獅俗稱『弄獅』。舞獅是以新竹劃分為南、北兩獅;舞獅所組成之團體,南部稱為『獅陣』,北部稱作『獅團』;南部獅陣舞步以『打獅套』為主而北部獅陣舞步以『打獅節』為主;醒獅以『採青』為主而北方獅則以『技藝、踩球』為主。









在臺灣民間所流行的舞獅大約可分為四種:





閉口獅:是臺灣南部的獅子造形,獅頭像雞籠一樣,又稱為『雞籠獅』,以雄壯威猛的雄獅模樣最多。












開口獅:是臺灣北部的獅子造形,又稱為『敢仔獅』。客家的『盒仔獅』也屬於開口獅。











醒 獅:又稱為『廣東獅』,以華僑地區較多。造型最為細緻俏麗,色彩也特別富麗。















北方獅:因其形似北京狗又稱為『北京獅』,華僑地區及舞臺、電影上表演居多。
















『做獅』的民間技藝,通常分為獅頭、獅衣、獅尾等部分分別進行,其中獅頭製作特別重要,影響舞獅表情是否生動。






收集資料發現台灣獅面的基本造型,頭上的「王」是必要的,還要加上頭後的太極八卦和兩旁的火焰和鮮紅彩帶,這三樣是代表著祥瑞的象徵。

其中獅子的眉毛通常是黑羊毛皮製,是為了要表現神氣的樣子,粗又黑。

木製眼珠,必須要展現炯炯有神的樣子,才能顯現出獅子的霸氣。

接著獅子的耳朵也是非常的重要,紅色的牛皮大耳以彈黃連接,舞動時能自然搖擺,更能顯獅子的氣勢滂沱。

還有塑膠製成的鬍鬚,也必須要是威武而生動。

有這些基本要件,才能讓一頭威風凜凜的獅誕生。








JhihYun
在認真查詢過後才了解到原來獅面的設計不勝枚舉,一開始單單的只以為面譜畫的不一樣阿這樣而已,沒想到不管是嘴型鼻型眉型等等的原來都有所不同,而使用的方法什麼的都有所差別。了解到的這些在今後品牌的成立上或許是又跨出了一大步,但知道的越多卻越覺得自己渺小,看來往後對於舞獅的認知得再多用心、努力的去了解了!

ChiaFang


過去在慶祝活動上看到舞獅的表演,自然而然的體會到,舞獅的霸氣,卻也沒仔細的去想過,經過資料的收集,明白每個細節每個地方都有他的重要性,他的五官自然是要威武的,還記得小時後在廟會上看到舞獅時總會躲在外公身後,那是舞獅給我的印象,即使他的表情不會動,但他頭上的裝飾卻給他了無比的生命力,透過這些讓我想到,現代社會上的孩子,有多人看過這些傳統的活動表演,至少在我長大之後來到的都市,就已經少見許多,對於廟會上的慶典活動表演,舞獅讓我感到很親切,同時也感到可惜。

TingYun
獅頭竟然有分這麼多種!這次的文獻資料,讓我意外的想起,家裡的牆上也有這麼一個舞獅頭,從小看它看到大,卻不知道它的源處,也不清楚它的種類,那時不會去查詢,也不懂得去理解淵源,只想著能否把玩,因為他總是掛在高不可及的牆上驅邪逐鬼魅。根據上方的資訊,家中的舞獅頭是屬於閉口獅,因為它的嘴巴固定不能隨意啟閉,和開口獅相比沒那麼呆板、溫和,與醒獅和北方獅相較下,又沒那麼細緻、華麗。一個舞獅頭不認真去做個比較,真的不知道有這麼多種類型與區域,接下來要從原本不曾接觸過舞獅頭的新手,努力探索成為舞獅頭的小專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