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獅至老人






獅至老人,老人就是所謂的始祖而舞獅的起源則是:中國。




以中國的舞獅依長江分為南獅、北獅兩種,因各地風俗民情不同,所以發展出來的獅藝也各異其趣,近年亦有將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採用南獅的形象、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硃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徵給予生命。













北獅





北獅以「北京獅」做為代表,其外型恰似北京狗般長毛色金黃,由身穿傳統服飾的人帶領,手拿綁有彩帶的獅球,至今獅頭由玻璃纖維或木頭製造,而獅身披毛呈金黃、橙、紅色,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一般來說二人舞一頭獅子,但若是小北獅則是一人。


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主要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傳統而言利用踩球、搖板、板凳等道具,表演方式以雌雄成對出現,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另外搭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










南獅又稱「廣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功架,外型分辨為獅頭有一瑞角、獅頭較為立體,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獅子神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和耳朵都可動。傳統上,在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南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為鶴山裝獅和佛山裝獅:佛山裝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而鶴山裝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因此內行人又稱之為「鴨嘴獅」。


南獅的舞動花樣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表演方式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採青、入洞等,當中「採青」最為常見,相傳「採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配樂方面,以大鑼、大鼓、大鈸。






















TingYun 了解一項風俗文化,要從根源去進行一翻探索。除了台灣在地土生土長的特有種以外,風俗文化,總是靠著流傳,才能讓後人有機會見識一翻,不管起源地是何處,最後發展的地方又是哪裡,這些皆靠著有心的民眾努力傳承,才能有今日的成果。探索文化的起源地與不同的呈獻方式,才更能助於我們做為日後發展的重要關鍵,與台灣舞獅的差異性。
ChiaFang 看過影片後,令人心惶惶,不過卻也讓我目不轉睛,除了獅子外型的精緻和台灣人說的"厚工",舞獅的人可絕不能忽視,在獅子外衣裡頭能跳能舞,可不是短短十分鐘能練成的,表演精彩,就如人所說"臺上時分鐘,臺下十年功",大家說可不是嗎?為了配合舞獅是出現在慶祝活動上的表演,所以在表演上,獅的表現動作都有著祝賀的用意,同時也討觀眾的歡心。


JhihYun

這幾天看到了新聞的特別報導是在介紹醒獅團,才知道舞獅的困難性,才知道舞獅中同伴的配合度和調和性,獅頭獅尾的默契是不用講的,在舉起3公斤重的獅頭時還得注意獅子的表情及眨眼動作,獅尾則是更辛苦的要承受全部的重量,還得注意腳部的變換、前方夥伴下落的位置等等,全部都非一朝一夕可以練成的!而在舞獅上柱子前的猜疑、徬徨,到一躍而試,都是經過精心安排,鼓聲的大小及節奏也全都是在安排之下所呈現出來給大家看的!在新聞中負責舞獅的小哥告訴我們,他說:我們做的不只是舞獅表演,更是一項體操與默劇的結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