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鹿港三人行,必有我獅焉

鹿港三人行,必有我獅焉

這一天,我們團隊來到了古色古香的鹿港小鎮首先我們到了有著各種台灣文化的桂花巷,充滿著傳統氣息裡頭一間間的矮房中,都向旅客們紛紛的介紹台灣


到了桂花巷,是必要拜訪一位厲害的人物,施竣雄先生,先前我們提過的製作獅頭的師父踏入ㄕ公館,就看到一顆非常大的獅頭,還有著各式各樣的獅各種大小,顏色,五官,形狀,都各具有獨特的地方師父和我們一一介紹,來自台灣各地的獅頭,師父還說,曾經有位人客和他說「這裡怎麼沒有獅頭?」但是工作室裡擺滿的獅頭,那個人怎麼會這樣問,我們深感疑惑接著師父說,因為那位人客,只在家鄉看過舞獅,就認為自己家鄉的舞獅才是台灣舞獅但並不是這樣,每個地方都有著不同的獅,同樣的都代表著台灣這也是舞獅的精神,代表各聚落所凝聚的那股氣勢,正是獅頭給人民的精神



碰巧,裡頭正好有人在製作獅頭,是初胚後裹紙的步驟一層一層的沾上白膠在黏貼至初坯上,看似有趣但步驟確相當繁雜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才能製作出每一顆完美的獅頭


和師父交流完後,當然要到鹿港老街吃一波囉 !
熱鬧的街頭,喧嘩的遊客,充分的感受到當地的熱情與美食的享受 !


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三塊厝 員林鎮振興里








在整天的訪問過程中,也問了幾個小朋友對於舞獅的印象,原本以為至少在中部的孩子會比較熟悉舞獅,但他們卻頻頻搖頭,讓我們感到非常訝異;然後一般的民眾,在聽了我們的想法後卻表示他們對於舞獅沒有什麼想法,這也使我們感到失望,不過還好還是有遇到熱心的民眾,雖然不了解舞獅文化,但卻很積極的想幫助我們,真的很甘心。
那種期待遇到懂舞獅的人的心情,在找到里長後,超 級 開 心,還有里長提供的資料,竟然是我們之前所打聽在研究傳統文化的吳騰達教授所提供的,那是教授在1995年訪問里長之後,統整完畢寄給里長的資料,上面還有著當年吳教授寫的感謝字條,里長還說教授跟他借了照片沒有還他,希望我們可以替他要回來,看著老里長興奮且熱心的和我們述說,我們很感動。
聽到這些資訊讓我們感到無比興奮,那是經過一步步努力尋找之後才有的感受,更是提升了我們想把這次企劃做好的決心。






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

捌蝕壹

捌蝕壹








現今科技的發達導致人們漸漸忘了自己所生長的這塊土地,只專注於當下和未來,卻忽略了當初來到這塊土地為我們所墊下的台灣文化,然而我們都有了這樣的共識,因而組成捌蝕壹

三位出生於民國八十一年的台灣年輕人,很幸運的我們所出生的年代,生活環境都還曾接觸過台灣本土的傳統文化,隨著年紀的增長,卻發現這些文化逐漸的被科技掩埋覆蓋且侵蝕的極盡消失,甚至意識到新一代的孩子們所知道的台灣傳統文化,更是少之又少。

台灣文化的傳承是我們的目標,應該讓更多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了解,了解文化,了解我們的台灣。

我們熱愛台灣,身為臺灣人感到非常驕傲,對台灣抱持著很大的希望,藉由希望讓我們獲得更大的動力,用臺灣思想做設計,用行動力支持我們對臺灣的愛。



希望捌蝕壹可以,順啦 !

2013年2月17日 星期日

獅說台灣


 

施竣雄先生,手上拿的這是師父自創的獅。







今天拜訪了鹿港的獅頭師父,施竣雄先生,從他口中聽到的獅頭,有了更清楚的資料,師父從年輕時就開始做獅,到現在師父做了30年的獅,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更是為台灣獅努力的傳承。
先前一直都不太清楚,甚至以為每個獅頭都有他的故事,但其實是因為武術館派系影響獅頭的不一樣。
舞獅,從武術館發展而來,而台灣獅和廣東獅的不同,相信大家都看得出來,廣東獅多半較為華麗,台灣獅卻充分的表現他的精神,那是因為當初從中國大陸渡海來到台灣開墾的人,經歷了許多,因而在獅頭上賦予了更多得感情。
然而,獅子的造型,其實是人們想像出來的,那時後的人們根本沒有看過獅子,他們藉由貓,來做想像,非常有趣吧,每個獅都代表著各個武術館系派的精神。
前面介紹的洪來旺老師父,雖然說製作過的獅頭非常的多,但洪老先生做的是只屬於他所屬派系的獅,代表的是北投的獅,各個地方也都存在著具有代表意義和特別處的獅,也許是頭上的圖騰,或是五官凸顯的地方,都是我們在識別各地方獅頭的點。

ChiaFang親耳聽見,從台灣做獅人口中說的獅文化,是真的讓我著迷,師父的工作室裡有著各式各樣的獅,聽他介紹時,筆記來不及寫,眼睛來不及瞧,那是師父的堅持,堅持為客人,為台灣人,製做道地臺灣味的獅。

JhihYun
現在才真正的了解到,原來獅頭的面譜及舞獅時舞步的不同是因為有各武術館派系的差別,而每個獅頭即使是同個派系也都各有不同,每隻獅頭都獨一無二,而我們更該加入自己的味道,更該創造出屬於我們的獅,台灣獅!

TingYun
當沒有實地採訪、親自體驗時,許多東西都與現成看到的文章有所出入。也不見得能更深入了解期中不同的含意,唯有親身拜訪,我們才更進一步釐清。

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舞獅夢

舞獅夢-張綺珊






張綺珊,一位學舞蹈的女孩,誤打誤撞一頭掉進了舞獅的世界,他說:「舞獅是多麼的有趣」。




從芭蕾舞一腳踏進了傳統藝術的世界,傳統中女生是不可以舞獅的,有許多禁忌在,但是新的世界沒有什麼是女生不可以做的,教練的一句話,「女生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做的」,從此女孩愛上了舞獅運動,女孩舞獅也就成為了一件可能發生的事。

張綺珊接觸舞獅運動後,成為了一個學習者和一個教學者,她在舞獅運動這一塊成為了承先啟後的角色,又在跳舞與舞獅中間做了轉換,都是有趣又值得去探究的觀點,一個女生,在傳統禁忌中做表演,一個年輕人與傳統武術與舞獅接觸,雖然本為傳統,但女性的表演者,卻帶來了不一樣且新奇的現代表演。

-源至 客家電視台 13響-









TingYun

當一個同樣位置,不一樣角色來扮演的時候,總讓人有新鮮感,和煥然一新的滋味。但是若遇上了傳統禁忌時,還能勇於嘗試、突破,真的值得令人鼓勵。

ChiaFang
從來沒想過,女兒身竟然也可以舞獅,或許舞獅是個艱難又辛苦的表演,女生做起來或許吃力,但是,我絕對也相信女生也能做好舞獅這樣的表演,過去雖然沒有舞獅的女表演者,但是在現代社會中,沒有什麼事可以阻止女生去做,張綺珊,真的讓我刮目相看。



JhihYun

從芭蕾舞到舞獅,從男性到女性,從傳統到創新,沒有甚麼事是不能做的,所有衝突的撞擊,無與倫比的美麗。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還有甚麼樣的衝突美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2013年2月11日 星期一

花花獅界















在鹿港土生土長的施順榮,人稱「獅頭」,三十多年製作獅頭的生涯中,施順榮創造了很多第一,包括他完成台灣最大的一個花獅獅頭,直徑有152公分,全長600公分,由泰山鄉公所收購,目前已成為泰山獅王文化節整體活動的精神象徵;以「弄獅」帶動醒獅文化,辦理「泰山獅王文化節」活動,期使泰山成為全台最具舞獅文化代表性與話題的鄉鎮。

小時候不喜歡讀書,施順榮在鹿港看遍各種進香舞獅,陣頭活動,民間藝術深植心中,拜師學藝一頭栽進民間藝術創作行列,多年協助策劃許多大型廟宇活動,並榮獲全國特殊優良傳統藝術創作獎,近年來更集合了鹿港與彰化縣的工藝將師組成「傳藝聯合工坊」,除連續三年春節期間在鹿港天后宮鄉客大樓推出傳統工藝展之外,也多次應邀參與鹿港鎮公所的展演。

施順榮的閩獅創作以傳統手工為主,製作過程中由挖泥土作泥胚開始,融合「三山五嶽」的觀念,塑出閩獅面型,經紙糊、架框、上色、彩繪,再配上五行、八卦,一個個獨特的閩獅面具因此活躍起來。

相較於坊間很多「威武」令人生畏的獅頭,施順榮所自創的「鹿港花獅」的很多正面,看去都是張笑臉,相當可愛,側面則是威而不怒,要作出這樣的獅子表情,在角度上是很難拿捏的,也因此更顯工藝家的獨特功力。

施順榮說,早期傳入台灣的獅頭製作是以廣獅為主,但是近年閩獅逐漸冒出頭,閩獅係沿襲北獅,造型酷似真獅,舞動以跳躍為主,與南獅的威猛各異其趣。施順榮原是廣東獅的製作高手,但希望發揚台灣獅〈閩獅〉的文化,因此精緻改良成台灣特有文化的「鹿港花獅」,獨創的立體花臉魅力,用色大膽,圖騰已顛覆傳統台灣獅的造型。

開口,是鹿港花獅的「品種」之一,內外結構都與傳統不同,施順榮認為,所謂發揚傳統不是保守固有,而是可以創造傳統,追求新的定位。施順榮指出,所謂獅頭有「三山五嶽」的基本要求,三山是額頭、鼻、下頦,再加上兩側的顴骨即成五嶽,必須要端正,臉部要帶金木水火土五行,即白、綠、黑、紅、黃五色,而做獅子的表情是很困難的,他從中體認到相由心生的道理,獅子的表情,其實與製作人有相連的關係。

施順榮說,獅頭的第一要件就是能舞動,因此材質要紮實。舞不起來的獅頭只是裝飾品,廣東獅與北獅造型屬立體中空,台灣獅是半立體,較為平面不開口,像是他專為小朋友所設計的「鹿港開口花獅」,造型集台灣獅、客獅、廣東獅、北京獅之大成,為了讓小朋友舞弄順手,他把開口花獅的內部加裝彈簧,省力堅固也不易毀損,可供一人或二人舞動,這項創新,也使他增添更多花花獅界的揮灑空間。





ChiaFang

小時候曾經也畫過舞獅獅頭,發現自己怎麼畫都不好看不帥氣,總覺得不嚇人的獅根本不威風。




精雕細剢,才能有辦法顯現獅的氣魄。





JhihYun

從沒想過獅頭能有不一樣的展現,這集各類獅種於一身的獅頭創作更是一項傳統與創新的結合,此外不但製作不能馬虎,施師傅還更講求其堅韌性,好讓小朋友能一同共襄盛舉,玩得盡興也不會受傷。

而在將來的品牌創作上也會參考此方法,讓我們能更有方向性的將創新與傳統結合創造出既不突兀又有新意的風格。



TingYun
舞獅的微妙微俏總靠著師父的一手好身手,高一點或低一點、多一點少一點,都可能讓舞獅沒有慈祥與威嚴的兩者並存。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說獅人





說獅人






我們今天要談到的這個人,現齡98歲的洪來旺老師傅,有著「臺灣獅父」的美稱。老先生從9歲開始拜師學做獅,80多年來製作的獅頭超過千個,他的技藝不僅傳子傳孫,還成立了「中央獅團」、「臺灣獅頭旺民俗技藝發展協會」,推廣弄獅技藝及獅頭工藝。




老先生出生的年代,讓他學了一身的好功夫,9歲學捏獅、弄獅,12歲學製襪技術,17歲向日本人學鑲牙,還曾因為沒有牙醫執照行醫,被日本警察抓去關了29天。

生性樂觀海派的洪來旺老先生,相當懂得做生意,成家立業之後便有相當不錯的收入,不過對弄獅還是相當的難以忘懷,於是在閒暇之餘投入弄獅活動。洪來旺說,弄獅這項民俗技藝曾歷經多次打壓,包括日治時期推行皇民化運動,曾禁止台灣風俗習慣儀式;國民政府來台爆發二二八事件,許多獅團都被列為掃蕩目標,當時為求自保,獅團紛紛解散,甚至忍痛焚毀珍貴獅頭,有些人基於對「神獅」的崇敬,則選擇將獅頭埋在地底,這段時間可謂弄獅技藝及文化最黑暗的時期。直到一九七○年代隨著經濟起飛、政府推行民俗體育活動,才再度開啟弄獅文化的契機。一九七五年,六十一歲的洪來旺籌組「中央獅團」,專心教授弄獅技藝,許多廟會慕名邀他製作獅頭,他往往在交貨之後,還親自教會對方弄獅及武術,常在別人家中或廟裡一住就是兩、三個月,而他到處教人打拳弄獅的海派作風,也為他贏得「獅頭旺仔」的綽號。

老先生對獅頭製作的工藝瞭若指掌,從製作獅頭土模、脫模、安裝獅嘴、彩繪到開光,每一項步驟都馬虎不得,其中更有許多宗教儀式及禁忌,而獅面的色彩也各有其意涵,像是青面獅有「青面獠牙」的意思,可以破煞祛邪,金面獅幾乎貼面金箔,有華麗貴氣的感覺。





ChiaFang
老先生對獅藝的堅持,不禁讓我讚嘆,甚至在國民政府的壓迫下將獅頭埋在地底,可見洪來旺老先生對於舞獅是情有獨鍾,看著他的經歷,更讓我深深的感悟,臺灣獅藝是必須要被傳承下去,不該讓科技打到谷底,不然就白白的浪費了老先生多年的勞苦和費心,加上臺灣是經過了多少的欺壓和痛苦才生存下來的國家,更不應該讓這項傳統技藝消失,這是臺灣孩子該用心維護的技藝。
JhihYun在上一篇稍微提及過的中國舞獅是想讓大家了解舞獅的起源,但是這篇文章開始便要向大家介紹什麼才是正港的"台灣味"!而洪來旺老師傅便是正港台灣味的舞獅傳人!從最初的學藝、經歷過的抗戰到出書都能看出老先生對獅藝的堅持,而年輕一代的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學習老師傅的態度呢,是不是更該將老師傅的故事發揚光大呢?我不知道你們怎麼想的,但我知道我們應該學習老師傅對自己所愛事物堅持的態度,更應該把老人家告訴我們的道理銘記在心,而我,將會告訴你們:在台灣的故事。

TingYun
老先生遇到政治的不安定時期,卻能將這樣技藝保留在心底,不因為時間的摧殘而忘記這份對技藝初衷。
這就是所有人民該有的鄉土意識,我在這塊地生長,我也該瞭解這塊地的文化技藝,這塊地,台灣。

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獅至老人






獅至老人,老人就是所謂的始祖而舞獅的起源則是:中國。




以中國的舞獅依長江分為南獅、北獅兩種,因各地風俗民情不同,所以發展出來的獅藝也各異其趣,近年亦有將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採用南獅的形象、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硃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徵給予生命。













北獅





北獅以「北京獅」做為代表,其外型恰似北京狗般長毛色金黃,由身穿傳統服飾的人帶領,手拿綁有彩帶的獅球,至今獅頭由玻璃纖維或木頭製造,而獅身披毛呈金黃、橙、紅色,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一般來說二人舞一頭獅子,但若是小北獅則是一人。


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主要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傳統而言利用踩球、搖板、板凳等道具,表演方式以雌雄成對出現,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另外搭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










南獅又稱「廣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功架,外型分辨為獅頭有一瑞角、獅頭較為立體,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獅子神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和耳朵都可動。傳統上,在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南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為鶴山裝獅和佛山裝獅:佛山裝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而鶴山裝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因此內行人又稱之為「鴨嘴獅」。


南獅的舞動花樣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表演方式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採青、入洞等,當中「採青」最為常見,相傳「採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配樂方面,以大鑼、大鼓、大鈸。






















TingYun 了解一項風俗文化,要從根源去進行一翻探索。除了台灣在地土生土長的特有種以外,風俗文化,總是靠著流傳,才能讓後人有機會見識一翻,不管起源地是何處,最後發展的地方又是哪裡,這些皆靠著有心的民眾努力傳承,才能有今日的成果。探索文化的起源地與不同的呈獻方式,才更能助於我們做為日後發展的重要關鍵,與台灣舞獅的差異性。
ChiaFang 看過影片後,令人心惶惶,不過卻也讓我目不轉睛,除了獅子外型的精緻和台灣人說的"厚工",舞獅的人可絕不能忽視,在獅子外衣裡頭能跳能舞,可不是短短十分鐘能練成的,表演精彩,就如人所說"臺上時分鐘,臺下十年功",大家說可不是嗎?為了配合舞獅是出現在慶祝活動上的表演,所以在表演上,獅的表現動作都有著祝賀的用意,同時也討觀眾的歡心。


JhihYun

這幾天看到了新聞的特別報導是在介紹醒獅團,才知道舞獅的困難性,才知道舞獅中同伴的配合度和調和性,獅頭獅尾的默契是不用講的,在舉起3公斤重的獅頭時還得注意獅子的表情及眨眼動作,獅尾則是更辛苦的要承受全部的重量,還得注意腳部的變換、前方夥伴下落的位置等等,全部都非一朝一夕可以練成的!而在舞獅上柱子前的猜疑、徬徨,到一躍而試,都是經過精心安排,鼓聲的大小及節奏也全都是在安排之下所呈現出來給大家看的!在新聞中負責舞獅的小哥告訴我們,他說:我們做的不只是舞獅表演,更是一項體操與默劇的結合!



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獅情畫意























大家知道嗎?在上次提到的獅面獅身大致上則可以分成四種樣貌噢!而他們都各別代表了不同的個性、不同地區還有不同的用法。






而在臺灣呢!舞獅俗稱『弄獅』。舞獅是以新竹劃分為南、北兩獅;舞獅所組成之團體,南部稱為『獅陣』,北部稱作『獅團』;南部獅陣舞步以『打獅套』為主而北部獅陣舞步以『打獅節』為主;醒獅以『採青』為主而北方獅則以『技藝、踩球』為主。









在臺灣民間所流行的舞獅大約可分為四種:





閉口獅:是臺灣南部的獅子造形,獅頭像雞籠一樣,又稱為『雞籠獅』,以雄壯威猛的雄獅模樣最多。












開口獅:是臺灣北部的獅子造形,又稱為『敢仔獅』。客家的『盒仔獅』也屬於開口獅。











醒 獅:又稱為『廣東獅』,以華僑地區較多。造型最為細緻俏麗,色彩也特別富麗。















北方獅:因其形似北京狗又稱為『北京獅』,華僑地區及舞臺、電影上表演居多。
















『做獅』的民間技藝,通常分為獅頭、獅衣、獅尾等部分分別進行,其中獅頭製作特別重要,影響舞獅表情是否生動。






收集資料發現台灣獅面的基本造型,頭上的「王」是必要的,還要加上頭後的太極八卦和兩旁的火焰和鮮紅彩帶,這三樣是代表著祥瑞的象徵。

其中獅子的眉毛通常是黑羊毛皮製,是為了要表現神氣的樣子,粗又黑。

木製眼珠,必須要展現炯炯有神的樣子,才能顯現出獅子的霸氣。

接著獅子的耳朵也是非常的重要,紅色的牛皮大耳以彈黃連接,舞動時能自然搖擺,更能顯獅子的氣勢滂沱。

還有塑膠製成的鬍鬚,也必須要是威武而生動。

有這些基本要件,才能讓一頭威風凜凜的獅誕生。








JhihYun
在認真查詢過後才了解到原來獅面的設計不勝枚舉,一開始單單的只以為面譜畫的不一樣阿這樣而已,沒想到不管是嘴型鼻型眉型等等的原來都有所不同,而使用的方法什麼的都有所差別。了解到的這些在今後品牌的成立上或許是又跨出了一大步,但知道的越多卻越覺得自己渺小,看來往後對於舞獅的認知得再多用心、努力的去了解了!

ChiaFang


過去在慶祝活動上看到舞獅的表演,自然而然的體會到,舞獅的霸氣,卻也沒仔細的去想過,經過資料的收集,明白每個細節每個地方都有他的重要性,他的五官自然是要威武的,還記得小時後在廟會上看到舞獅時總會躲在外公身後,那是舞獅給我的印象,即使他的表情不會動,但他頭上的裝飾卻給他了無比的生命力,透過這些讓我想到,現代社會上的孩子,有多人看過這些傳統的活動表演,至少在我長大之後來到的都市,就已經少見許多,對於廟會上的慶典活動表演,舞獅讓我感到很親切,同時也感到可惜。

TingYun
獅頭竟然有分這麼多種!這次的文獻資料,讓我意外的想起,家裡的牆上也有這麼一個舞獅頭,從小看它看到大,卻不知道它的源處,也不清楚它的種類,那時不會去查詢,也不懂得去理解淵源,只想著能否把玩,因為他總是掛在高不可及的牆上驅邪逐鬼魅。根據上方的資訊,家中的舞獅頭是屬於閉口獅,因為它的嘴巴固定不能隨意啟閉,和開口獅相比沒那麼呆板、溫和,與醒獅和北方獅相較下,又沒那麼細緻、華麗。一個舞獅頭不認真去做個比較,真的不知道有這麼多種類型與區域,接下來要從原本不曾接觸過舞獅頭的新手,努力探索成為舞獅頭的小專家。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獅藝源流








台灣一個美麗的寶島,西班牙人所說的福爾摩沙,從13世紀開始有了人居住,之間經過了多少不同國家的統治,和多少的紛亂戰爭,現今台灣人口數有兩千三百多萬人,科技的進步,在這些人當中,有多少人還懷著台灣好的心態?有多少人知道台灣的傳統藝術是多麼寶貴?
有一次拜訪鹿港製作獅面的師父聊到,每個獅面都有著不一樣的個性,依著不同的面容就能看得出這頭獅的性質,不同地方做的獅面也有會有差別。 古代俗稱獅子可以驅邪避鬼,因而被祀為神獸,又能克惡魔,因此宮廟前或欄杆、橋頭等大多有安置石獅。加以獅子的圖紋在中國的民間故事傳說裡,為一種驅鬼避邪鎮宅招福的象徵行為,在台灣民間各鄉鎮城中,每逢神誕祭典或迎神賽會,都會有舞獅的表演。




而在過去舞獅的由來則有各種的說法:

乾隆說:舞獅以清乾隆皇帝時代為最盛時期,清朝初期乾隆皇帝遊憩於江南地方的某晚,在歸德府城過了一夜,就在該地,乾隆皇帝夢見枕畔出現色彩鮮活的五色聖獸,驕憨作態而後離去。夢醒後乾隆皇帝立即返回都城,召集宮中名將集於一堂,將夢中所見聖獸的姿態描繪使依而塑造,而於其中裝入兩名舞者使之舞蹈,是為舞獅的肇始。酷愛舞獅的乾隆皇帝,為了提高軍中的士氣,在練習武術之餘也使之日日訓練舞獅。據說在朝廷祭典時也有以大規模的獅子舞來慶祝。此種最初僅限於宮廷之內的舞獅表演,也因這些將兵的轉屬中國各地而傳給地方軍人,而終於流傳於民間。此為乾隆由來說。
年獸說:
流傳於廣東的武術館有關舞獅由來的傳說,據說距三百年前,在某個小村落裡,每年除夕時會出現一隻獨眼額頭上有一隻角的巨頭怪獸,發出「年年」的聲音,如疾風般地來去,人人稱之為年獸,年獸唯不加害於人,但因掃食農田而困擾農民,於是農民們便用竹子做出個獸頭來,塗上色彩,再加上三角型的布作獸身,當中潛入兩個人,該年的除夕,年獸再度出現時,農民們敲擊鍋爐等發出巨大的聲音,而且使獸身舞蹈了起來,據說大吃一驚的年獸逃入山中從此再也不見蹤影了。農民們為了紀念這個勝利,便於每年除夕到正月之間舞動獸身成為送舊年迎新年的風俗,而且因獅子是吉祥的動物所以把這個獸頭命名為「瑞獅」,此為廣東舞獅的起源流傳之說。
佛山說:
據說在廣東省佛山地方的某個小村落內,有兇惡獰猛的獅子侵襲傷及山裡工作的村民。村裡的武藝師傅聽到此事之後,為了該村安全而與獅子一決勝敗。但是與獅子大戰三次卻都不決勝負。並且悟及以個人之力無法得勝時,武藝師傅便教導村民人們武術拳法,而終於以全體之力量制服了獅子。村民為了紀念這個勝利,便依著獅子與武術家格鬥的模樣舞蹈,於是便成了今日廣傳於中國各地的舞獅了。



ChiaFang
在我認為的台灣一直都是有著豐富文化的國家,有著許多不同的民族,同時也擁有很多不同的物種,這是台灣的福氣,但因為現代科技的發達,有許多的事物,因為科技讓製作程序不停的濃縮,以至於現代的人都不懂傳統的美,而我們生長在台灣,是該感到驕傲,有很多很多有意思的傳統技藝,可能是一個符號也代表了深深的意義,舞獅的獅面,因為手工的製作,每一張獅面都有特別不同的面貌,也附著不同的而有趣的故事,是值得我們去探索。

TingYun
舞獅的趣味性在於他的紀念價值,例如:他的出現有許多種說法,在普遍的人心中的形象一直都像是怪物一樣,張牙舞爪,面目猙獰,但在他背後的意義,則是為了驅趕年獸而產生,以這樣的形象則深得人心,假若放置於現在的生活當中,雖然,只看出外在的可怕,可是在了解後,會對於這一塊有新的瞭解。
看完文章的想法,不僅對於獅獸的文化有所探知,且可清楚的再次明確的了解我們的發展性;舞獅的形象,就像面惡心善的人一樣,他擁有許多內涵是我們值得探討的。


JhihYun
舞獅的由來各方其說,現今在台灣不同地區皆有不同的獅面,舞獅的內容也因區域性而有所差異,但同樣能了解到的是舞獅除了有掩護習武及娛樂作用之外,另外也有著驅除疫鬼、逢凶化吉、驅邪避鬼之意。

這次選其主題除了能讓全世界的人看到台灣的特色之外也讓自己能更深入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及其故事。
由於自己的家庭本身是基督教,對於廟會文化知道的便是少之又少,這次能透過品牌設計的習題了解到屬於台灣的文化及其傳統對自己來說當然是新奇又有趣,有太多的未知等著我們去探索呢!走吧! 就讓你我一起,進入福爾摩沙的美麗之旅!